|
无缝克隆实验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(一) 线性化载体的制备 选择合适的克隆位点,对载体进行线性化。尽量选择无重复序列且载体克隆位点上下游20 bp区域内GC含量在40% - 60%之间的位点进行克隆。线性化的方法有酶切制备和反向PCR扩增制备。 1. 酶切制备酶切制备线性化载体时,推荐使用双酶切方法使载体线性化完全,降低转化背景(假阳性克隆);若使用单酶切线性化,请适当延长酶切时间以减少环状质粒残留,降低转化背景。 注:a. 经双酶切进行线性化的载体无需去磷酸化。反应体系内无DNA连接酶,不会引发载体自连。因此,即使是单酶切方式制备的线性化载体也无需进行末端脱磷酸处理; b. 酶切完成后,应快速将内切酶失活或对目的产物纯化后再用于重组反应; c. 酶切后进行胶回收纯化,纯化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产物。 d. 重组产物转化后出现的假阳性克隆(无插入片段),是由未线性化环状载体转化而形成。 2. 反向PCR扩增制备推荐使用高保真聚合酶扩增减少碱基突变的概率。50μl的PCR体系中,推荐使用0.1 - 1ng环状质粒模板,或使用预线性化质粒作为模板,以减少环状质粒模板残留对克隆阳性率的影响。 注:通过胶回收纯化PCR产物,推荐纯化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质量和浓度。 (二) 插入片段的制备 引物设计总原则插入片段扩增引物由两部分构成:重叠区域 + 特异性引物。在插入片段正反向扩增引物的5’端引入线性化载体两末端同源序列,使扩增后的插入片段5’和3’最末端分别带有和线性化克隆载体两末端对应一致的同源序列(15 - 20 bp,不包括酶切位点)。 插入片段正向扩增引物设计方式为: 5’-上游载体末端同源序列 + 酶切位点(可保留或删除)+ 基因特异性正向扩增引物序列-3’ 插入片段反向扩增引物设计方式为: 5’-下游载体末端同源序列 + 酶切位点(可保留或删除)+ 基因特异性反向扩增引物序列-3’ ▲基因特异性正/反向扩增引物序列即常规插入片段正/反向扩增引物序列,Tm值60 - 65℃为佳; ▲上/下游载体末端同源序列即线性化载体最末端序列(用于同源重组),GC含量40% - 60%为佳; ▲计算扩增引物Tm值时,只需计算特异性引物的Tm值,引入的额外序列无需计算。 (三) 线性化载体与插入片段的使用量 最适克隆载体使用量 = [0.02 × 克隆载体碱基对数] ng (0.03 pmol)最适插入片段使用量 = [0.04 × 插入片段碱基对数] ng (0.06 pmol) 注: a. 插入片段长度大于克隆载体时,最适克隆载体与插入片段使用量的计算方式应互换,即将插入片段当做克隆载体,克隆载体当做插入片段进行计算。 b. 线性化克隆载体的使用量应在50 - 200ng之间;插入片段扩增产物的使用量应在10 - 200ng之间。当使用上述公式计算DNA最适使用量超出这个范围时,直接选择最低/最高使用量即可。 c. 线性化克隆载体和插入片段扩增产物未进行DNA纯化直接使用时,加入总体积应不超过反应体系体积的1/5,即4μl。 (四) 常见问题 1. 不长菌或菌落数很少: 目的片段大,不好克隆或克隆容易有突变怎么办?PCR进行目的片段扩增时一定要采用高保真酶,对于大片段的扩增要采用兼容大片段的高保真酶,推荐亿目思的高保真酶Pfu或KOD,可适用于15K以内的片段扩增。 2. 目的片段扩增时出现非特异性条带 a) 胶回收目的片段,并电泳鉴定回收纯度和浓度。 b) PCR引物设计的问题,可设计多对引物,选择出特异性最好的一对。引物设计原则: i. 引物长度常用的是18-27bp,但不应大于38bp,因为过长会导致其延伸温度太高,不适合 DNA 聚合酶进行反应; ii. 3’端最好不要有A,5’端可以容忍二聚体,但3’端一定不要有二聚体; iii. 不要有连续的GGG 或CCC、GCGC、CGCG之类,不要有错配,前后引物的退火温度要差不多,差异在2度以内; iv. 避免引物自身或与引物之间形成4个或4个以上连续配对,避免引物自身形成环状发卡结构; v. Tm值在55-65℃,GC含量在40%-60%; vi. 引物之间的Tm值相差避免超过2℃; vii. 引物的3’端避免出现3个或3个以上连续相同的碱基,引物3'端要避开密码子的第3位,因密码子的第3位易发生简并,会影响扩增的特异性与效率; viii. 引物的设计好后使用Blast 验证。 c) 优化PCR反应体系,可考虑优化退火温度等PCR参数。 推荐产品:
|